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是星系形成前的一個階段——大量的氣體、塵埃圍繞在年輕、剛形成的恆星周圍。這些塵埃會因重力團聚在一起,經過數百萬年形成我們熟知的行星和衛星,就如同太陽系一樣。一組跨國研究團隊釋出至今為止解析度最佳的原行星盤影像,將能協助天文學家進一步了解星系的演化過程。
根據行星演化的理論,小行星在原行星盤中形成的位置決定了它會演化成何種類型的行星。距離恆星較遠的小行星因溫度較低,能夠使分子凝結形成如木星、土星的氣體行星;而距離較近者,因溫度較高使液體蒸發留下岩石形成地球、火星等類地行星。
雖然我們無法回到地球形成時研究其演化過程,但演化中的星系在宇宙的各處都在發生,藉由觀察這些原行星盤的內環區域,便可以進一步了解類地行星的形成。
為了收集到此區域的影像,一組跨國研究團隊將四組地面天文望遠鏡的影像資料結合,以數學模型重建後得到了距離地球數百光年外的原行星盤影像。其解析度足以讓研究團隊觀察內環區域——即類地行星形成的區域。雖然從影像中無法直接看到這些形成中的行星,但是這些行星會擾動附近的物質,藉由觀察這些跡象便能找到它們。
此成果是星系演化研究上一大進展。若未來能結合更多地面天文望遠鏡的資料,重建出解析度更高的影像,甚至能協助天文學家觀測這些形成中行星的動向、行進軌跡等珍貴資料。此論文已發表於《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Astronomy & Astro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