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地球唯一血液藍色的生物,活了4億多年,救了人類卻救不了自己

海洋裡有這麼一種生物,其足跡最早可追溯至4.5億年前。當那些“你方唱罷我登場”海洋霸主奇蝦、鄧氏魚、蛇頸龍、滄龍、巨齒鯊相繼滅絕後,變成遺骸陳列在博物館時,它依舊在海裡優哉遊哉地遊著。

  不過它始終沒有成為主角的命。本來都把那些大BOSS都熬死了,按道理應該可以上位了。但實際上,物種的進化不是為了更高更快更強,而是為了更能適應環境。而萬萬沒想到的是,它們躲過了天災、躲過了四次大滅絕,卻躲不過人禍。一群兩足動物抽其血、食其肉——鱟(hou、音同厚)!  外形像鋼盔,眼睛不止一對,非馬也非蟹的“馬蹄蟹”!  鱟(學名:Limulidae,英文名:horseshoe crab),又叫馬蹄蟹、蟹兜、夫妻魚,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歷史可以追溯至奧陶紀,是地球現存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與其關係相近是蠍子、蜘蛛。現存的鱟種類有3屬4種,分別是墨西哥灣和北美洲東岸的美洲鱟、東南亞的巨鱟、圓尾鱟(有毒),以及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兩廣、福建)海岸、日本的中華鱟。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或許北方的同學對它不太熟識,在南方沿海長大的同學應該見過這種外形奇特的生物。鱟的體長為20-60釐米(最大的是巨鱟),成年體重為3-5公斤。其身體分為胸、腹、尾三部分,其堅硬的甲殼看起來跟鋼盔有點像;一條尖長的尾巴,具備掌舵和翻身的功能;腹部6對形如蟹腳的節肢可搗碎食物(蛤、蚌,屬肉食動物)。  而且科學家發現鱟的眼睛不止一對。除了兩側長有巨大的複眼(800-1000個的小眼組成)外,在殼的前部、底部都有相應的側眼。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鱟的成長週期比較長,由出生到至成熟期逾十年之久。雖然每隻雌性鱟一次可以產卵90000顆左右,但而其卵及幼體是部分魚類、海龜、遷徙候鳥的能量來源,能撐過幼體長大成年(期間還要經過約16次的脫殼)的鱟也僅有萬分之一。  自古有食之,做土怕建竈,做廚怕殺鱟!  古時,鱟在海邊很常見,沿海居民經常有去灘塗裡撿鱟的習慣。在每年的農曆六七月份,人們沿著它們爬過的灘塗(尾巴留下痕跡),就能摸到藏在泥裡的鱟。在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有記載:“鱟魚,其殼瑩淨滑如青瓷碗……腹中有子如綠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  而其外殼被用來做勺子,故老人家曾語:“鱟勺不怕水、不怕熱油,好用得很。”不過殺鱟是一門大學問,不懂訣竅者,往往會把它殺得一團糟。故有“做土怕建竈,做廚怕殺鱟”的俗語。

  之所以鱟又被稱為“夫妻魚”,主要是它們經常一雄一雌成對出現。體型較小的雄鱟會趴在雌鱟身上,以腹足夾緊,雌鱟就很難跑掉,象徵至死不渝的愛情(傳說是一對癡情男女投海自盡變成了鱟相伴永遠)。因此又有捉鱟一定要捉一對,捉一隻就要放、“捉孤鱟,衰到老”這樣的不成文規定。  唯一藍血動物,每年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卻救不了自己!  鱟是地球上唯一血液是藍色的動物。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鱟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活至今數億年之久,秘密就藏在神秘的藍色鱟血上。鱟生活在海邊海岸線上,而海邊又是細菌最多的地方。據說僅1克海底沈積物就大約包含10億個細菌。為了不被細菌侵襲,鱟演化出了獨一無二的抗菌能力——藍色的鱟血。  鱟血之所以呈現出藍色,是因為沒有紅色鐵離子的血紅蛋白,取而代之的是富含銅離子的血藍蛋白。它對細菌非常敏感,只要遇到微量(10的負12次方)細菌,鱟血就會開始凝集,變成有點像是果凍的狀態,把細菌包圍起來,以此來防止病菌擴散。  靠著得天獨“鱟”的防禦機制,它們挺過了地球幾億年的霜雪。不過正所謂“成也藍血、敗也藍血”,它們的瀕危雖然跟人類的捕食有關,但最大因素還是鱟試劑(LAL,L指的就是美洲鱟)的應用。第一個發現鱟血有這種特質的人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病理學家弗萊德里克·邦(Frederik Bang),他在1956年從海邊撿了一些美洲鱟做實驗。發現注入了海水細菌的鱟,其血液呈現膠體狀。然後,他將煮沸5-10分鐘後的海水細菌注入,鱟的血液一樣凝集。這讓他意識到這種血液對細菌非常敏感,經過多年研究後,鱟試劑應運而生。

  在1940年代到1970年代,美國所有製藥行業都使用兔子檢測細菌毒素。方法是將樣品注入兔子體內,每隔30分鐘檢查兔子的體溫,持續三個小時,以檢查是否發燒驗證樣品是否被汙染。當簡單高效的鱟試劑發明後,立刻被所有製藥公司採取(1977年)。  從那時開始,鱟試劑就變成了一個價值千百萬美元的大產業,每年有數十萬隻鱟被抓去“強制獻血”。市場上,每誇脫(1.1升)的鱟血價值為1.5萬美元左右(約10.7萬人民幣)。每年有60萬隻美洲鱟被抓進實驗室採血,每隻在48小時內提取30%的血液後它們放生。但每年平均有130000只美洲鱟死在48小時內的採血過程中,而放生後僥倖存活的就不知道剩下多少了。在2016年,美洲鱟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並預計種群數量會持續下降。ps:人工養殖成本太高,所以機構都是直接從海裡抓。

  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鱟試劑被引入我國,於是中華鱟遭到大肆捕捉。更可憐的是,當時除了提取技術落後,有些被采完血的中華鱟直接賣給了酒家做食材。加上環境破壞的影響,中華鱟在過去20年銳減了90%,種群岌岌可危(已列入保護動物)。  結語:  因鱟的不可持續,科學家正在嘗試尋找鱟試劑的替代品,以幫助減輕鱟種群的壓力。據傳在2003年研究出了非鱟血測試盒(rFC),但是到目前為止,細菌檢測仍需要用鱟試劑進行測試。  鱟,作為經歷了幾次大滅絕的活化石,卻面臨被人類“榨乾”的命運,不得不說有點悲哀。雖然它們不懂說話,但它們複眼中可以看出了很多東西(哦鱟,完蛋了)。希望後世世人不必通過標本裡認識它……  —END—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