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歷史教授鄧小南指出,宋代科舉錄取錄不到1%,大多數落榜士人會返鄉教書。(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古代士人從小刻苦讀書,就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翻身,然而宋代科舉的錄取錄不到1%,大多數人只能接受落榜的命運,不過這些人落榜後都去了哪裡?大陸歷史教授鄧小南指出,落榜的人可能會回鄉種田,或改為行醫、經商,還有一部分人會回鄉教書,以至於當時鄉間的文化知識較為普及。
大陸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鄧小南指出,宋代科舉中能成功脫穎而出的人不到1%,比如南方的城市嚴州(現今浙江建德)曾有7000人報考科舉,最終錄取的名額只有17名,由此可知當時科舉的淘汰率非常高,儘管這些士人一生學習只為了透過科舉改變身分,但大多數人最終都會落榜。
鄧小南表示,這些科舉落榜的考生一部分會回家種田,或者去行醫、經商,還有一大部分人會回鄉教書,成為「鄉先生」,因為當時社會對於讀書的需求非常強烈。
北宋大臣富弼(ㄅㄧˋ)曾對宋仁宗說,挑擔子的人雖然社會地位低,可能連自己的土地、房子都沒有,每天也只能賺到些微的薪水、糧食以養活妻兒,儘管如此,這種人也每天要存下1、2文錢,好讓兒子將來可以上學讀書,就算不考科舉也沒關係,至少官府上貼的公告能看懂、不會受人欺負,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於讀書有很高的需求。
此外,南宋詞人陳亮好幾次科舉都落榜,回家後他給南宋理學家朱熹寫信,表明接下來會招收20、30名孩子,一邊教他們書,一邊自己念書,為下次的科舉做準備;鄧小南說,宋代鄉間文化的普及不是靠學校,而是靠這些散落各地的落榜士人開設的私塾、村學、冬學等,當孩子們將經典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背誦起來,自然會影響到家中大人,讓文學知識更深入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