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複雜性的的混沌理論
在探索複雜性的道路上,自組織的一系列學科,如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超循環論,突變論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從對複雜性程度的認識上說,最引人注目的進展要數混沌動力學和分形理論。
耗散論、協同學描繪了一幅新結構不斷取代舊結構的系統有序演化圖景,那麼,這種有序演化模式是否將一直進行下去,抑或還有別的模式呢?
現代科學的回答是,現實世界存在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又存在從有序到“無序”的演化,遠離平衡態系統的一種可能歸宿是從通常意義上的有序結構狀態轉變為混沌結構狀態。
而研究混沌的特徵、實質、發生機制以及如何描述、控制和利用混沌的學科稱為混沌理論或混沌學(Chaology)。
近年來,不論是理論還是實驗,動力學系統的混沌行為——它是目前所探索到的複雜性之冠——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混沌學理論創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郝柏林教授在評價混沌學研究的意義時曾指出:
“混沌研究的進展,無疑是非線性科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正在消除對於統一的自然界的決定論和概率論兩大對立描述體系之間的鴻溝,使複雜系統的理論開始建立在‘有限性’這一更符合客觀現實的基礎之上。跨越學科界限,是混沌研究的重要特點,普適性、標度律、自相似性、分形幾何學、符號動力學、重整化群等等概念和方法正在超越原來數理學科的狹窄背景,走進化學、生物、地學乃至社會科學的廣闊天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問世以來,對人類整個知識體系的又一項巨大衝擊。這也許是20世紀後半葉數理科學所作的意義最為深遠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