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腫瘤消耗葡萄糖的速度很快。早在1922年,德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Otto Warburg就提出,癌細胞快速擴張時會大量消耗葡萄糖,但是與氧化磷酸化這種正常的產能方式相比,癌細胞選擇的卻是更「低效」的糖酵解形式,導致大量的葡萄糖能源被浪費。這一假說後來成為癌症代謝領域的經典理論。
然而,最近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帶來的一項報告卻顛覆了這個百年來被人們奉為圭臬的理論。他們發現,癌細胞實際上是背上了「敗家」的「黑鍋」,真正大量消耗葡萄糖的其實是腫瘤微環境中的非癌細胞,穀氨醯胺才是癌細胞攝入最高的營養來源。
在這項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使用18F-FDG PET探測了結直腸癌、腎癌和乳腺癌等不同腫瘤小鼠模型中的葡萄糖消耗情況,從而量化腫瘤微環境中不同細胞群對葡萄糖的攝入。結果令人驚訝,葡萄糖優先被分配給了浸潤性免疫細胞,而非癌細胞。
該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醫學博士Matthew Z. Madden說:「多年來,醫學界一直認為是癌細胞更能掠奪葡萄糖,從而導致免疫細胞因缺乏能量而『失職』。然而我們的研究顛覆了這一觀點。不存在哪一類細胞攝入不足的情況,它們都在按程序攝取不同的營養素,穀氨醯胺和脂肪酸被分配給癌細胞,而葡萄糖則優先提供給免疫細胞。」
總之,這項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內不同細胞群的營養攝取程序,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不同患者對癌症治療的反應,並推動靶向特定類型細胞的新型癌症療法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