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隨處可見的石獅從何而來?

石獅,在如今並不少見。
由大理石或青石雕刻而成的獅子,往往成對出現在大門前,在各大機關機構、宮殿園林以及豪門住宅前最為常見,被賦予驅邪鎮宅、吉祥美好的寓意。
當我們行走在神州大地,在各個城市、名勝古蹟中,總會發現一對對神態各異、形象也千差萬別的石獅,或立或蹲或踞,把守大門,坐鎮一方。
石獅文化,已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絢爛的分支,凝聚著古代人的智慧與心血,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雄武氣魄。
但是,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獅子並非來自於中國本土,在西漢以前,中國人並不知獅子為何物,那麼獅子又是何時出現在中國,石獅文化又如何產生的呢?

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在那個厚重而強生的時代,在漢代,已經有了對獅子形象的記載,在當時稱之為狻猊,傳說為龍九子之一,《穆天子傳》中記載:
晉代郭璞註解:狻猊,獅子。亦食虎豹。可見當時,人們想像中的狻猊,恰巧與獅子的形象類似,而獅子,並未出現。直到公元87年,東漢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進貢給中國的皇帝,由此開始,獅子才算是正式出現在中國人眼前,《後漢書·西域傳》有記載:作為一個“舶來品”,必然不是人人皆可見的,當時進貢而來的獅子被圈養在皇帝的動物園裡,皇家貴族欣賞,因為其高大威猛的形象,深受帝王喜歡。而對於普通百姓,對獅子的瞭解也就停留在市井戲子的戲文中。而真正將獅子形象廣撒民間的,是因為佛教文化的盛行。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眾所周知,西漢末年,佛教由西域傳入我國,隨著《浮屠經》等佛經的傳入,很快佛教文化便在上層社會流傳開來,而剛好,同出於西域的獅子也是佛教的聖物之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佛教文化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許多佛經文獻上都有獅子的形象,而佛教又把許多東西以“獅“的名字命名,如佛的坐席就被稱作是“獅子座”。久而久之,作為佛教瑞獸,獅子便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神獸“,享有崇高地位。在《洛陽伽藍記·長秋寺》中記載:北魏時期,每年四月四日,洛陽千秋寺舉行佛像遊行,在隊伍前由人扮演獅子噴火表演,為佛像開道,人們為了觀看獅子,無不歡呼雀躍,人山人海常常又踩踏事件發生,可見人們對獅子的崇拜,不亞於當今的頂流追星族。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由於佛教文化的流行和影響,獅子很自然的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信仰文化中。要知道,當一個東西成為一種廣泛的信仰後,人們便會想盡一切方法外化體現出這種信仰,石獅的出現便自然而然了。早在漢代,石獅便現於帝王、貴族官僚陵墓前神道兩旁具有護衛的石刻群中,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上層社會對獅子的尊崇,在那個崇武的年代,獅子的勇猛成為了武將的代表,地位高於虎、豹,已然是權力的象徵。而另一方面是與當時的“厚葬”之風有很大關聯,石獅作為“鎮墓獸“更能體現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但當時的石獅,整體形象更趨向於老虎,其姿態多以站立為主,或許是因為絕大部分工匠並未見過獅子活物,只能憑藉描述進行雕刻,因此只體現在關鍵處,對於細節和裝飾便有心無力了。我國最早的石獅子現存於嘉祥武氏祠內,這對石獅子高1.24米,長1.45米,雕工精細、形象威嚴、頗有氣勢。但此時的石獅子也只是作為陪葬物品使用,並僅限於上流人士之中。而石獅真正成為一種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還得從唐朝開始。

唐朝時期,為方便城市管理,實行了一種“坊市”制度,即由政府規劃區域,分為坊和市,居民按區域入住。當時坊柱上大都會放置一塊石頭,稱為夾石柱,用來防風避震。工匠們為了使坊柱變得美觀,就會在上面雕刻一些獅子、麒麟等瑞獸,來表達美好的願望。而當時的獅子形象,多為蹲坐或行走姿態,整體上更為豐滿,肌肉發達,這體現出唐朝的繁榮和昌盛。

慢慢地,到了宋元時期,雖然“坊市”制度不再沿用,但坊門還在,而用於看門鎮宅的柱也就演變成了更形象化的石獅。石獅也由之前被擺放於陵墓中逐漸被當成裝飾品,放置於皇宮、園林、住宅、寺廟等之中,用來鎮宅驅邪和彰顯身份。也是在這時期,石獅子作為裝飾物並不再是上層階級的專屬,開始走向普通百姓家中。到了明清時代,石獅在雕刻上,甚至有了固定的模式,《揚州畫舫錄》中就記錄了如何去雕刻一隻石獅子:明清時期的石獅在繼承前朝在獅身上繡鈴鐺、繡帶等的做法上,也融合了明清時期的發展娛樂的趨勢,使得石獅子在保持整體莊嚴、肅穆的氣勢上,更加貼合民間百姓的裝飾用途。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民間大量雕刻石獅,這也才出現當今隨處可見石獅的景象。如今回望歷史,石獅從無到有,作為一個舶來品,最終完美的融合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並演變成為獨特的石獅文化,再看當今神州大地,數不清的石獅,也有數不清的姿態和樣貌,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寬容和靈活的一面,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極富創造力的一面。我想,這或許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愈來愈強的原因所在。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