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達爾文進化論表明人類本該長生不老,為什麼現實中卻無法做到?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從科學上來說,人類及其它生命本該是長生不老的,只是因為某種奇怪的神秘的原因,我們才不得不在幾十年後就撒手人寰,抱憾而去?
可能絕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生老病死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徵,怎麼可能從本質上來說,人類就應該是長生不老的?
但這卻是事實,我們可以從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推知這一事實的存在。根據這個眾多周知的理論,自然選擇會導致適者生存的個體倖存下來,並將其優秀的基因遺傳下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某種性狀在促進繁殖的時候越有效,這種性狀在選擇的時候就越強,理論上生命體內應該產生一種可以防止老化的基因,一代代地遺傳下去,從而讓所有的生命都長生不老,永遠不死。

這個推理可以說無懈可擊,無論這種選擇有多麼不可能,所有生命都無限渴望的這種性狀,卻在幾十億年的演化歷史中,無數生命都消失在這個星球上後,依然沒有任何一種生命能夠得到,或至少未能遺傳下來——這一句有語病,因為遺傳下來這樣的生物就長生不老了——所以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很多人都習慣於思考生命為什麼會死,卻從來沒人思考過生命為什麼本該不死,但還是有科學家開始從這方面認真去思考了。演化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姆斯在1953年就提出了拮抗基因多效性(antagonistic pleiotropy)假設,認為自然選擇讓促進繁殖成功的基因更加豐富,但也在生命後期促進衰老,對長壽有負面影響。一個可以產生更多後代的基因會縮短生物的生命週期,明顯對後代不利,卻會被認為是好的選擇。換言之,生命可以通過數量來彌補生存質量,在弱肉強食互相掠奪能量的生存競爭環境中,這種策略更加有效,可以保證更多父母基因的遺傳,現代一些長壽的物種數量更少,更容易滅絕可能就是明確的證據。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的演化中,這些有利於繁殖、不利於長壽的基因突變就被積極地選擇下來,而衰老的過程也會被永久寫入到生命的DNA中。生命自己也忘記了自己本該長生不老的初衷,不得不屈服於求數量不求質量這種對個體明顯不利的生存策略。不過,這個理論雖然從數學和現實世界都得到了證實,但在基因表現方面還缺乏實際的科學證據。
2017年德國美因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IMB)通過對蠕蟲的研究,終於發現了這種基因,這就是決定細胞關鍵生存過程的自噬基因。這種基因可以促進年輕蠕蟲的健康和適應性,但在生命後期卻會推動蠕蟲的衰老過程,研究人員僅對蠕蟲0.05%的基因進行了檢測,就發現了30個這種基因,這種基因因而在蠕蟲體內可能是大量存在的。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關閉了這種基因,發現蠕蟲的存活時間得到了明顯延長。後來科學家們又在蠕蟲的神經元中追蹤到了長壽信號的來源,在關閉年老蠕蟲神經元的自噬基因後,老蠕蟲的壽命不但得到了延長,其整體健康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威廉姆斯的假設也由此得到了證實。生命的衰老和死亡並不是上天注定,相反,上天注定的是生命應該長生不老,只是在面對殘酷的食物競爭中,生命不得不選擇放棄不切實際的長壽機制,增加更多的後代數量,以傳遞自己的基因。畢竟理論上你再長壽,遇到一頭獅子你就長壽不了了;相反,你要是生育了更多後代,即使遇到獅子你的基因也傳遞下去了。
理論到這裡似乎就應該結束了,然而生命演化到智慧生命階段,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改變了。因為我們已經不用再為食物而競爭了,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生命就不必再追求數量,而應該追求生存質量,回到生命存在的初衷了呢?

這是一個誘人的思考,至少從蠕蟲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暢想一下,一個人年過半百,到了生命中途的時候,我們可以關閉自己的某些自噬基因,讓自己衰老更慢,壽命延長。既然科學家們只在蠕蟲的神經元中關閉一個自噬基因就能達到如此好的效果,如果繼續研究下去,假以時日,我們人類是不是也可以獲得比現在長久得多的生命了呢?
對人類來說,或許已經是時候長生不老了。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