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天堂之吻」極光在系外天體上閃現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的一個天體上第一次發現了極光,類似於地球上色彩變換的北極光,它的強度比之前看到的「北極光」高出了1千多倍,這次發現的系外天體極光不是源自於系外行星,而是源自於一顆低質量恆星,這是一顆難以定義的星體,它處於恆星和棕矮星定義的中間位置。天文學的這一發現揭示了高質量恆星與棕矮星以及行星的主要差別,矮星從性質上講更接近行星,而不是更接近恆星。

加州理工學院的格雷格·哈利南解釋說,研究人員在系外天體看到的所有磁場活動從強大的極光表現出來,極光代替了太陽恆星的日冕,而極光現象對棕矮星和其它更小天體的影響有待觀察。這顆被觀測的恆星稱之為LSR J1835+3259,天文學家使用了卡爾·G·詹斯基非常大型射電陣列 (VLA)、位於帕洛瑪山峰的5米口徑黑爾望遠鏡、位於夏威夷的10口徑凱克望遠鏡,他們將一個射電望遠鏡和兩個光學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相互對照,計算的結果顯示,恆星LSR J1835+3259到地球的距離為18光年,它的特徵不同於任何已觀測的大質量恆星。

棕矮星、或褐矮星也被天文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它們的質量比行星大很多,但比正常的恆星質量小很多,矮星缺乏足夠的收縮引力,不能在矮星的核心引發熱核反應,產生不了使得星體發出明亮光芒的內驅力。對恆星LSR J1835+3259觀測的結果顯示,最冷的恆星和棕矮星含有外部大氣層,覆蓋矮星的大氣層對極光活動產生了支撐作用,不像在更熱、更大質量恆星看到的情形,磁場類型的活動形成了「太陽風」。

系外極光的發現對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具有借鑑意義,天文學家在恆星LSR J1835+3259上觀測的極光似乎存在某種人們知之甚少的動力學機制,驅動力的形成與天文學家太陽系內大體積行星上看到的過程十分相似,與地球極光的形成有所不同,恆星LSR J1835+3259極光與地球極光的產生機制不同,不能將兩種驅動力混為一團。地球極光的形成原理在於帶電粒子在地球磁場中的運動,當「太陽風」攜帶的帶電粒子進入地球磁場時,帶電粒子受到磁場力的作用,呈加速運動,它們沿地球磁場的磁力線向地球的兩極移動,在地球兩極和大氣層內的氣體原子發生碰撞,從而產生了五顏六色的極光輻射。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加州理工學院的格雷格·哈利南解釋說,以木星為例,他們在恆星LSR J1835+3259上看到的極光現象似乎與木星的極光一樣,只是它的極光強度為木星極光的數千倍,天文學家似乎可以推斷,在系外行星也許能探測到這種類型的極光現象,很多系外行星的質量比太陽系內的木星大很多。由英國、愛爾蘭、德國、俄羅斯和保加利亞的科學家組合的國際團隊將他們對系外天體極光的觀測成果發表在科學刊物《自然》雜誌上。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